原标题:
如果做一个问卷调查:你假日期间都做什么?退休以后想干什么?你的兴趣爱好、人生愿望是什么?相信一个很大的共项是旅游。的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的重要选择,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人风趣地说:现在的中国人不是在旅游,就是在去旅游的路上;不是在计划着去旅游,就是在计划着什么时候计划去旅游。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现象。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一年的出游人次达到40亿之巨,足迹遍及神州和天下,这该是怎样的景象!
当旅游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它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就有了道道。那么,现在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旅游应该怎么游?都是一个“合格”的旅游者呢?答案恐怕是不尽然。一方面,中国成为旅游大国的时间还不长,不少人旅游的经历经验还不多;另一方面,现在的旅游形势、环境、市场复杂多变,了解和把握起来不大容易。因此,中国要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解决旅游怎么看、怎么搞的问题,而且需要解决旅游怎么游的问题。
现在旅游应该怎么游?这一个个性很强的问题,需要旅游者在实践中慢慢学习。但从共性的角度看,有几个方面应当注意。
一是科学地游。
旅游首先是个人的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的事情我做主”。不过,现在旅游的地区、产品、线路、方式等如此之多,如果不加分析、不作选择,是很难称心如愿的。吃、住、行、玩,投入产出,大有讲究,如果稀里糊涂、“随波逐流”,很可能得不偿失。盲目出游、一味乱游,既达不到个人的目的,也加剧旅游秩序的紊乱。个人旅游要游好,就需要旅游者会游善游。评判旅游是不是游好了有很多标准,但主要标准大概是安全、舒适、经济、便捷。评判旅游者是否会游善游也有很多标准,但主要标准应该是科学地游——按照游好的标准选择自己旅游的形式。为此,就应学习必要的旅游知识、技巧,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能。比如,现在国人旅游的范围极大地扩展,天涯海角、犄角旮旯都要去,如果不学习了解目的地的相关知识信息,很可能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甚至可能出问题。再如,现在的旅游产品那么多,什么“观光游”“休闲游”“新婚游”“婚庆游”“亲情游”“自助游”“定制游”“自由行”等等,如果没有考察对比,很可能吃亏上当、引起纠纷。又如,现在不少人喜欢“探险游”“野外游”“穿越游”,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技能、准备相应的设备,搞不好就会出乱子。好则现在有很多“旅游宝典”“旅游攻略”可以学习,更有互联网可以利用,想去旅游可以去翻翻,遇到问题可以去查查。显然,在这方面年轻人做得更好。
二是快乐地游。
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愉悦身心,细化一点包括休闲放松、强身健体、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等等。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做好安排、科学地游,还要调整心态、快乐地游。高高兴兴,乐乐呵呵,才能乘兴而去、称心而归。然而现在,有些人心浮气躁、毛里毛糙,导致本该快乐的旅游变得很不快乐,自己不快乐,别人难快乐。比如,有些人喜欢“跟风”“扎堆”,只图去过名山大川、游过名胜古迹的虚名,到过之后满足了虚荣心、却带回来一肚子气。当然,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不是不能去,但最好是选择“错峰游”“休闲游”等方式去,避免因人多而生事、因心急而生气。再如,由于中国人口太多、旅游供不应求,排队等待十分正常,磕磕绊绊在所难免,但有的人却因此大动肝火、大动干戈,结果往往是把好端端的事儿搞砸了。其实,遇到这些问题时冷静想一想,自己出来旅游是为了获得快乐的,别人也是这样,何必因为一些小事搞得大家不快乐呢?又如,有的人只会跟着走、不知认真看,一路下来累得要死、烦得要命;有的人只知用眼看、不会用心看,看来看去大同小异、了无生趣。有人说,快乐是一种能力,世界上的很多事就看你怎么对待,你以快乐的心情对待它,自然就得到快乐。所以对待旅游,我们还是要努力做到“物为心役”,而不是“心为物役”,快乐地游,游出快乐。
三是文明地游。
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流动,它已经构成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对社会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现象和问题表明,学会文明地游是我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必备素质,是中国成为旅游大国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比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丢乱扔废弃物、在文物古迹等上面乱刻乱画等不文明形象,一直是国人旅游中的痼疾,令人不爽、遭人诟病。这些现象有的看似不大,却直接影响旅游秩序、损害国家形象。旅游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理应成为文明素质提高的体现。文明的游客也塑造良好的旅游市场,成就旅游产业。
所谓文明地游,就是要遵纪守法,遵守道德规范、公序良俗。进一步说,它还包括弘扬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谦让礼貌、和谐和睦等美德新风,以实际行动为社会注入正能量。诚如是,则必将极大地提高我们个人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增进社会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更好地展现和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郑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