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近日,有媒体曝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法华寺石窟群遭严重破坏”的消息,文章还附多图显示十八罗汉像与卧佛石像损毁情况,引发公众对受损文物该如何保护的关注。网友“张小啵Joe儿”认为这归咎于“监管不力”;网友“郑州虎牙哥”认为,不文明行为应该受到惩罚。网友“haidsy”说:现在不仅仅是保护,重要的是抢救这些文物。
记者日前在该石窟群实地采访了解到,石窟受损除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为破坏外,还与自然风化、保护部门监管缺位等有关。
千年石窟佛头尽毁 涂鸦遍布
近日,记者来到昆明安宁连然街道办事处小桃花村南的洛阳山,法华寺石窟群就分布在红砂石峭壁上。石窟群共有29窟、造像21尊,多为一龛一佛。
山脚一块石碑上有法华寺石窟简介:“为宋元时期石窟造像,分刻于东南两岩,东岩刻十八罗汉……岩下‘晚照’两字为清康熙时所加……南岩刻卧佛……神态奕然。1965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来到东岩,隐藏在半山石窟中的十八罗汉像映入眼帘。正如网友所描述的那样,佛像确实损毁严重,每一个石窟中的罗汉无一幸免,所有佛头被敲碎,有的只剩下半身;而书法精湛的“晚照”摩崖石刻则被涂鸦遮盖,已变得模糊不清,石匾和石窟各处布满了难以计数的拙劣涂鸦。
顺着一人多高的荒草沿土路向南走,沿途的土路挂满蛛网,位于南岩的一尊睡姿优美的卧佛出现在眼前。但遗憾的是,卧佛的脸部已被磨平,留下了后人用刀划出的五官,看上去狰狞可怖。放眼望去,整尊卧佛身上布满了数百个枪眼;石窟内壁亦有数千条被锤或斧凿过的痕迹;石床下方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涂鸦,内容包括有名字、到此一由(游)、中英文示爱等等,时间从1969年持续到2007年。
此外,记者注意到,石窟风化现象严重,轻轻摩擦岩壁,就有红砂石一块块剥落下来,佛像衣服和腿部的一些线条已模糊不清。
特定时期被毁 如今风化严重
说起被破坏的石窟,安宁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邬振宇十分痛心。邬振宇介绍,法华寺石窟是云南继剑川石钟山石窟后时代较早的第二大石窟,1857年法华寺曾被毁,石窟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对石窟造成严重破坏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特殊历史时期。这期间,法华寺石窟群一直无人看管,造成游人在石刻造像上乱涂乱画的破坏行为较为严重。”邬振宇说。
1980年云南省文化厅投入2万元,在此地建设了文物保护管理用房,设专人进行管护,对石窟的破坏才得到有效遏制,但法华寺石窟造像文物的破损和涂鸦已无法挽回。1999年,法华寺交由宗教部门管理,并成立了法华寺管委会。2006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窟群做过一次科技保护。
僧人法雨从2002年来到法华寺,主要任务是看管寺院、石窟及森林防火。“我来的时候,石窟被破坏的程度跟今天的样子差不多。”法雨表示,前几年偶然还会有游客想翻爬栏杆刻画,都被他制止并赶下山,这几年人为刻画比较少了,就是风化越来越重。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信息部主任马波表示,法华寺石窟的保护难度非常大,其泥质砂材疏松,石龛洞浅无遮挡,使佛像完全暴露于阳光雨雪中,加之全球气候变暖、雨水丰盛,风化严重。
专家:保护文物不能只与经济挂钩
专家认为,对这些受损文物的保护,需要从基础的日常维护和监测做起,相关部门要摸清情况、找准病源、用好高科技手段,民众要提高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
一位多年研究石刻岩画的专家表示,“该石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其现状与它的价值认定不相符。其保护档案的制定和记录、范围的划定、设施的建设都没有做到位,比如除了介绍碑外,还可以安放标志说明牌,解释下文物被毁的历史背景、保护现状等,小小一个举动就能消除民众疑虑,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可以做到。”
该专家还表示,保护部门对文物还应做到安全保卫、环境整理等工作,以防止人为和自然的加速破坏,比如灌木杂草对文物本体同样有影响,从目前石窟周围的自然环境看,那里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处理了。
云南大学教授金子强认为,目前文物保护的最大问题是只重视经济价值而忽视历史价值,“现在是文物能卖钱的,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就比较重视;‘既不能搭台,又不能唱戏’的,即便有价值,仍相对不够重视。”
古建筑专家、史学专家邱宣充表示,文物保护部门应尽快挖掘、整理本地文化资源,找出介绍这些文物被毁前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碑刻记载、亲历者描述等,为修复打好基础。马波认为,在修缮前要做好调查研究,摸清文物病源,以便制定修缮方案;修复过程中对文物残缺部分,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不做补全修复,更不可毁掉重来,一旦更新就失去了其历史文化意义。
专家们还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多借鉴学习发达国家文物保护的技术和方法,探索科学修复和数字化保护。比如,可以把壁画、石窟、建筑的数据采集下来,信息数字化,形成资源数据库。在展示被损文物时,可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等方式还原文物原貌,弥补今人不能一睹文物风采的遗憾。此外,公民也要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形成文物保护氛围。
“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心,更好地梳理这些特定历史时期被毁遗迹,更好地开发这些资源,将保护、开发、瞻仰、宣传、认识融为一体,而不是只与经济利益挂钩。”金子强说。(记者 岳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