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文娱视频图片评论

中国游客“任性游”引吐槽 文明旅游需倡“红与黑”

旅游首页 中新网 2016年11月04日 10:47 A-A+

原标题:

  中新网杭州11月2日电(记者 李佳赟)“这里有关于日本的礼仪介绍,您可以关注一下”、“这是《公民出境旅游文明指南》,可以先看起来”……浙江游客李金媛发现,无论是工作人员口头提醒还是签订文字合同,旅行社的工作人员都特别强调了旅行地的人文风情和禁忌。

  虽然不少旅行社在倡导游客“文明旅游”时,刻意多念了几道“紧箍咒”,但近年来,频频刺痛国人眼球的不文明行为仍屡禁不止。前几日,“中国游客偷日本酒店马桶盖”事件更是掀起了全民热议。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旅游社会,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文明却尚未建立起来。与急剧的社会变迁相比,一些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似乎“慢了一拍”。如何打破这类“中国式旅游”的怪圈,成为了如今旅游热潮下的“冷思考”。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若要让旅游途中的“文明”不再缺位,必须做到“软硬兼施”的“红与黑”,让黑名单制度“长出牙齿”、掷地有声的同时,也要将文明素养“内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多一些柔性的“主动文明”。

  “任性游”层出不穷 拷问社会文明素养

  近年来,出境游成为“香饽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中国继续位列世界第一大出境游消费国家。

  尽管,中国游客已成为全球移动的钱包。但是,因为少数人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等因素,这个“移动钱包”也让一些旅游目的国颇有微词。

  就在记者发稿时,媒体就报出,中国游客在澳大利亚大小便与警察发生冲突被逮捕。

  而在之前,在飞机上向机组成员泼开水;在埃及古迹上涂鸦;任由幼童在公共场合大小便;卢浮宫“率性”泡脚……不文明的现象频频见诸报端。

  “我在韩国济州岛旅游的时候,看到明明斑马线在不远处,但对面的‘中国团’就是不走斑马线,直接横穿马路。”杭州游客潘敏瑶表示,当时自己远远地站在围观者中,也为他们感到脸红。

  浙江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文娟此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谈到,虽然不文明的游客在1亿人次中是极少数的,但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不仅影响了游客个人形象,也影响了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一面是旅游行业井喷发展,一面是不文明行为屡禁不绝。旅游文明常常遭遇着让人尴尬的“一地鸡毛”,这些现象就像一个个“问号”拷问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折射着中国文明旅游的“短板”。

  “不可否认,旅游过程中的有些不文明行为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折射。”在浙江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看来,近几十年来,中国游客“口袋”中的钱多了,但初初踏上境外旅游之路,中国游客需要“补课”的科目不少。

  外界眼中的不文明是否都是一些不良习惯所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似乎也是造成部分偏见的原因之一。

  比如,中国人喜欢说话大声、搭肩膀表示亲热,但在外国人眼中可能会觉得没礼貌。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马良认为,一些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是源于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导致很多误会”。

  旅游“黑名单”亟须升级版 纵横联动聚合力

  2015年,由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被业内称为官方版游客“黑名单”制度,意欲向种种不文明旅游行为“亮剑”。

  根据该“黑名单”规定,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将会进行存档,必要时这些有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游客将被公安、海关、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封杀”。游客黑名单的“上榜”时间为三年。

  宁波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毕坚鸿对“黑名单”制度非常支持,他表示,“黑名单”的公布打破了以往简单付诸道德谴责的无力感,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黑名单”约束,是一种行业觉醒,“旅行社对于黑名单上的游客会婉言谢绝”。

  “但是,仅靠‘黑名单’制度来倒逼全国旅游文明水准的提高还远远不够。”浙江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直言。

  目前,在实行一年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中,真正上榜的只有20多个名字。

  杨建华认为,“游客黑名单”的威慑力,不能仅仅依靠其本身所带来的道德耻感,还应该来自于某些更为实际的层面,比如通报单位、进行经济惩罚等,让制度长出“牙齿”,才能掷地有声。

  作为出境旅游大省,浙江文明旅游工作压力不言而喻。浙江省旅游局行管处处长洪建也认为,“政府层面抓文明旅游,仅靠倡导还不够,必须得有监管督查介入。”

  为了让规定“硬”起来,洪建介绍,浙江省旅游局在文明旅游的管理上已做了不少努力和尝试。包括推行最新版的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将文明旅游作为旅游合同文本的必要内容,以书面形式在行前对所有游客进行告知。在春节、小长假期间专门成立文明旅游督察组,在浙江各地开展落督查行动。

  但光光多念了几道“紧箍咒”还不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金珊认为,部门间“各自为政”让文明旅游难以“保质”。建立健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在旅游不文明行为的记录采集、追责处罚等方面联手行动,共享资源,方可形成工作合力。

  “文明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谁都不能‘唱独角戏’。”浙江省文明办公民道德建设指导处处长叶彤说,由点及面、凝聚合力是建设文明旅游的“不二法门”。

  “纵横联合”成为了浙江文明旅游的关键词,不仅浙江省旅游局积极与浙江省文明办、工商局、宣传部等部门共行督查、共商决策。2015年,浙江还试水推进“长三角信用奖惩机制”,打破条块的限制,给旅游文明穿上“数据外衣”,形成旅行社、旅游饭店等部门联动机制。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刚希望更多的省份能够建立此项机制。他强调,文明旅游需要等大众普遍接受和了解后,纳入到“法治”轨道。但目前一些地方出台的不文明惩戒机制,往往没有跨区域联动,这就需要在规则制定时,加强游客不文明信息的跨区通报、追责机制,不让惩戒流于形式。

  补齐“短板”需内外兼修 “红与黑”齐发力

  没有大众游客的觉悟和行动,文明旅游无异于“水中月”、“雾里花”。因此,在这过程中,除了强调“黑名单”的“硬约束”,也不可忽视“德治”的“软教化”,让“红与黑”齐发力,软硬兼施。

  杨建华认为,中国公民现在还处于被动型守法的状态,若是能多一些“主动文明”,化被动为主动,让游客自觉参与到文明旅游之中,效果会好很多。

  他建议,“可让游客参与到文明旅游的相关制度的设计讨论中,比如‘黑名单’需要有一个细化标准,那么,最好能够通过全民的讨论形成共识,广泛吸纳民意,也有利于操作落实,让游客将观念转变过来。”

  如今,多地正在努力探索文明旅游的“密码”,让文明成为游客的共同自觉。

  在全国不少地方的旅行社,采取团员推荐和自荐的形式,在参团人员中选出一名文明素养高、热心助人的团员担当文明督导员,协助导游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

  中国国旅(宁波)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沈佳丽感叹,这一形式一经推出,效果好了很多,“有时候游客出去玩,导游管的太多,反而会让游客反感抵触。而文明督导员起到监督的作用则温和了许多,宣导之后不文明行为也大幅减少。在年底,旅行社还会对文明旅游督导员进行评选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从被动到主动,从刚硬到柔和,从粗放到精细……在各地的文明旅游制度中,正不断加入管理改良与人性服务,生动的细节补充,使制度与游客进行良性互动。

  比如,在陕西骊山景区,游客可用垃圾兑换矿泉水;黄鹤楼增设“电子涂鸦墙”、武汉设立“文明旅游银行”……都做到了将文明旅游的理念贯穿于生动的实物回馈形式当中,形式不拘于空洞的宣教,而是充满“内行教化”的质感。

  浙江还将道德清泉引入自然山水之间,邀请“最美爸爸”黄小荣等11位“最美人物”参加主题旅游宣传活动,传递文明旅游的“正能量”。浙江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文娟指出,“最美人物”们在浙江的最美山水间展现榜样的力量,也能为“诗画浙江”倾情代言。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金珊认为,旅游文明在“疏”不在“堵”,法律法规的约束虽可减少不文明旅游的行为,但文明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时的处罚可以解决的,内行教化才是治本之道,做实了文明素质的“里子”,才不会丢了旅游形象的“面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马良认为,制度与游客在文明互动中相得益彰,游客若是达到情感上的认同,自然少了吵闹多了理解。多数人的言谈举止变得彬彬有礼,那么,那些旅游中的不雅行为就会“销声匿迹”了。

  不文明旅游,不能止于“罚酒三杯”,也需要合理疏导和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潜移默化的习惯培养,通过制度约束与道德教化“刚柔并济”的“红与黑”双轨驱动,“中国游客”正沿着文明的轨道慢慢前行,让文明旅游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 国内
  • 出境
  • 视频
  • 美食
  • 图片
  • 远方的家





860010-1128040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