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都在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儿开鸟儿叫,一些小虫儿也开始活跃了。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蛰伏于地下的蛇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古人把动物分为毛虫(披毛兽)、羽虫(鸟)、介虫(有甲壳之类)、鳞虫(有鳞之鱼和昆虫)和倮虫(人)五大类,龙是鳞虫之精,龙出则百虫伏藏。人们把春节祭祀所用的饼或新做的馅饼用油炸来吃,以引龙出来,从而借龙威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并用炸饼的油烟去熏床、熏炕。以此把将要复苏的虫子熏死,驱除灾害,保障健康。
“二月二”,民间素有“剃龙头”的习俗,大家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而另外,很多人固守正月不能理发的老规矩,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不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这也使得每逢“二月二”这一天,理发店都生意兴隆。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