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文娱视频图片评论

深入云南大山深处 寻访那一把遗落在深山中的“梭子”

旅游首页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9月28日 16:05 A-A+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嵇友菊)9月份,记者得到一次跟随寻梭团队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寻访传统纺织中用来织布的“梭子”的机会。这次寻访,名为寻梭,实质寻的不仅是把梭子,更是寻访梭子背后的传统纺织工艺及其蕴含的乡土人文,打通传统纺织工艺与当今时代的连接通道。

寻梭缘起

纺织是我国古老的手工业,从原料到成为精美的布匹,工序非常繁琐,纯手工制作也非常耗时。随着现代化工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人已不穿土布衣服,如今在很多地方,从事土布纺织的农户非常少,农村年轻人极少接触,所以学会手工纺织土布的人也越来越少,手工纺织行业正在渐渐萎缩。作为浙江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郑芬兰,却坚持听着自己内心的声音,用土布留住古老的村落,用土布去发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技艺。

年轻的郑芬兰,自从十五年前,她从一位贵州老奶奶手中接过陪伴奶奶一生的嫁妆的一把梭子后,便与梭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至此之后,背包客的她四处寻找各地的梭子。如今,她收藏的梭子已有12000多把,大家都笑称其为“梭娘”。

郑芬兰收藏的梭子

郑芬兰收藏的梭子

在寻梭途中,她发现这些有梭的地方经济相对落后,生活在那里的人,收入很低,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有一手好技艺,她希望能有更多的现代人了解这即将消逝的传统纺织工艺,希望能将传统纺织品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于是便有了这次的“寻梭之旅”。

10天的寻梭之旅,寻梭团队寻访了位于中缅交界处云南高黎贡山上的傈僳族,走访了傈僳族小学及傈僳族集居的水沟头寨子,探访大理周城最大的白族扎染世家,最后两天走进了文山富宁县壮族制梭人【晚辈梭人】的老家。

第一站:傈僳族旧乃山小学

傈僳族旧乃山小学是寻梭成员卢震老师支教的学校。这是一个配备1-6年级300多名学生、仅15个老师(5个支教+10个正式教师)的小学,学校里90%的学生都是附近傈僳族的学生,校长石佳辉是一位虽然知道当地困难的教育环境却依然热爱教育事业的年轻校长,据说他为了让缀学的学生能够重新回到学校读书,一趟一趟地去学生家里动员家长,仅摩托车就骑坏了3辆。当他向我们说起去年18个学生考上高中时,脸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非常自豪的神情。

1

旧乃山小学

旧乃山地区是茶马古道滇西的必经之路,是傈僳族的聚集地,这里有怒江大峡谷的自然风光,还有整个地球三大基因库之一的高黎贡山。这里有着独特的人文、自然地理景观,还有很多关于手工织布的美丽故事。寻梭团队第一站选择这里,也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地方,让孩子们对自己的文化、对脚下这块土地产生深深的自豪感。

孩子们初见我们一行人开始有点害羞,不一会就围着寻梭成员好奇的问这问那,很快就熟悉了起来,并拿出了他们亲手画的画送给我们。在孩子们放学后,郑芬兰拿出校长介绍的傈僳族小包包,向学生们问起了家里妈妈们的情况。

1

郑芬兰与旧乃山的孩子们在交流

对于旧乃山小学的探访,郑芬兰说:“我觉得我们的到来给了他们自信,我们这次来没有带一点物资,但是我们带来了精神财富跟鼓励,所以我非常欣慰可以跟他们妈妈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把寻找一把梭子,提升到背后乡土的故事跟村落文化,我觉得这一切行走都是值得的。我相信当更多人看到我们这次整个寻梭的记录,会有更多人加入到寻梭之旅的队伍。我们寻的不仅仅是这把梭子,更要找到这把梭子背后的乡土人文,还有这一群可爱的人,我的寻梭之旅此行没有任何遗憾,让他们知道这片土地上的东西是可以走向世界的,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一颗种子,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第二站:寻访高黎贡山上的傈僳族集居地——水沟头寨子

探访完旧乃山小学,寻梭团队在傍晚时分赶到了傈僳族人集居地——位于高黎贡山上的水沟头寨子。

傈僳族村民

傈僳族村民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交界地区。我们寻访的这一支就位于中缅交界的高黎贡山上。至今,这里的人们仍然经常穿着自己纺织的民族服装,保持着当地传统的民风民俗。这是一个非常喜欢唱歌的民族,通常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喝点自家酿的玉米酒,边唱边跳。傈僳族的民歌非常的好听,几个人在一起,随口唱起来,都是原生态中透着和声,很有韵味。傈僳族的服装颜色鲜艳,使用麻原料织成,男女老少平常都爱背一个自家织的颜色鲜艳的小背包,装小物品非常方便。傈僳族的姓也与汉人姓不一样,他们起名字通常不与父母的姓相关,比如我们在当地就听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名字:“乃吃六”“三百妞”“八四妹”。

傈僳族招待客人的美食

傈僳族招待客人的美食

这是一个非常热情淳朴的民族,老百姓的生活并非像想象中那么贫穷,一些人家里都已经使用上太阳能,有自家建的洗澡间。傈僳族人生活在山坡上,他们去邻居家通常都叫下山、上山。

进出水沟头村的道路非常的泥泞,很不好走,也非常的危险,当地村民都练就了一套过硬的车技。据校长介绍,这样的路还是村民自己挖的,现在有摩托车,已经比以前方便许多了。当地天气多变,就像小婴儿的脸,说变就变,一天之中,经常出现多次晴雨交替的气象。只要一下雨,当地进出村子的路就变得更加危险。这里的女人下山通常都得男人骑摩托车接送。也许,有一条通向外界的大路,是他们许多人的愿望吧。

传统手工纺织技艺,在傈僳族仍是很普遍。在到达的当天晚上,郑芬兰就与村民们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一说到纺织,村民们的热情很高,他们对郑芬兰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郑芬兰体验当地麻纺织工艺

郑芬兰体验当地麻纺织工艺

在水沟头村,我们呆了两天,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作为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郑芬兰详细了解并体验了傈僳族的麻纺织工艺。在当地,织布流程分为种麻、收麻、晒麻、泡麻、剥麻、再晒麻、撕麻、绕麻、纺线、用灶灰水煮麻、洗麻、再晒麻、染色、织布,流程非常复杂。在体验麻纺织工艺时发生了一件事,让郑芬兰的内心深受触动。在剥麻时,傈僳族的奶奶和大嫂们唱起了他们的纺织民歌,一位大嫂突然流下泪来,原来这首歌词说的是当地老人在临终时会将自己织的麻布品放在棺木里,叮嘱后代子孙要勤劳织布,不要丢下这项纺织工艺。郑芬兰向我们提起这个细节时,忍不住哽咽了起来。也许,只有同为传统纺织传承人的她,才能深刻感受到这项传统纺织技艺所蕴含的淳朴劳动人民的情感吧。

傈僳族奶奶在加捻

傈僳族奶奶在加捻,这是麻纺织工序的一个环节

在熟悉了麻纺织工艺后,郑芬兰与当地年轻的村民一起讨论麻纺织品的过去与将来,以及手工技艺如何融入当下的生活、拥有手工技艺的人如何生活得有尊严,让在校的孩子不再失去父母的陪伴,让妈妈们的技艺再次展现自己的魅力。

应当地村民和孩子们的热情邀请,晚上我们与村民们一起载歌载舞,了解他们的语言及文字,听他们讲傈僳族的民风习俗和各种感人的故事,我们试图从各方面去感受这个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第三站:探访大理周城当地最大的白族扎染世家-植蓝染艺

植蓝染艺的作坊成立距今已有90多年,现在的主人是第三代的杨国林和第四代传承人杨化。若要问周城当地最大最古老的染坊是哪家,那么必是植蓝染艺了。寻梭团队由此一行,也是缘于三年前郑芬兰与杨化的相识。

2014年南京青奥会,因为台湾汉声黄永松老师的介绍,郑芬兰在南京老门东的“母亲艺术展”认识了杨化的父母和妹妹,那时杨化在昆明理工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读大三,想毕业出去大城市找工作,郑芬兰极力劝他留在家里帮父亲一起来经营染坊。那时老扎染坊还没有品牌,郑芬兰让他先起个名字,把品牌做起来,没想到毕业后第二年,杨化真的听了她的话,回到了老家,建立了现在的“植蓝染艺”品牌,逐渐名声在外。

杨化正在染布

杨化正在染布

杨家采用的是传统的扎染工艺,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使用板蓝根等天然植物做染料,经过印花、扎花、脱浆、浸染、晾晒等主要工序,最终形成精美传统的老布匹。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杨家染坊,一口古老的大染缸呈现在眼前,上面岁月斑驳的印记似乎在诉说着杨家扎染的传承。杨化的父母正在染坊里劳作。杨家人向我们现场展示了整个扎染的流程,当我们站在现场亲身感受扎染艺术品的形成时,才真正感受到了穿戴在身上那种沉甸甸的民族艺术份量。

杨家古老的染缸

杨家古老的染缸

在杨家染坊了解并体验了传统扎染的工序后,郑芬兰与杨化就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扬问题进行了交流。她说:她的梦想就是希望有100个像杨化这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来协助长辈把手艺继承下去,把品牌建立起来。只有这样,传统民间技艺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才真的有了出路。

第四站:走进壮族制梭人【晚辈梭人】的老家  寻访壮族纺织文化

寻梭之旅的最后两天,应【晚辈梭人】潘志平师傅的热情相邀,寻梭团队去了他位于文山富宁县的老家,一座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的壮族小村庄。

潘志平师傅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梭子

潘志平师傅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梭子

一进门,热情的潘师傅家人就端上了当地招待远方客人的五彩斑斓的花糯饭,并拿出了他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梭子,与郑芬兰聊起了梭子。潘师傅在他工作的小木屋里,现场制作起了梭子,动作非常的娴熟麻利,边制作边向郑芬兰讲解制梭细节,以及如何才能制作出一把好的梭子。这是身为土布纺织工艺行家的郑芬兰第一次亲眼目睹民间最基层的手工艺人现场制作一把当地壮族特色的梭子。对梭痴迷的郑芬兰,不断用“惊喜”来描述自己当天的感受。

壮族用来招待远方客人的花糯饭

壮族用来招待远方客人的花糯饭

潘师傅在他的制梭小屋现场制作梭子

潘师傅在他的制梭小屋里现场制作梭子

在当地,还有村庄几乎家家都在织布,这也是潘师傅制作的梭子能够源源不断卖出的原因。距离潘师傅家两公里的冒塘村,一位壮族奶奶向我们展示了她平常织布的场景,临走时,她亲手送给了郑芬兰一对她最珍贵的梭子,上面还有一句话“亲爱的亲友好”,当问起梭子的故事时,奶奶深情地望向她的丈夫笑而不语,甚至流露出了少女的羞涩,也让我们瞬间明白了梭子对奶奶的珍贵意义。

壮族奶奶送给郑芬兰她最珍贵的梭子

壮族奶奶送给郑芬兰她最珍贵的梭子

奶奶送的梭子上面蕴藏着深深的岁月痕迹

奶奶送的梭子上面蕴藏着深深的岁月痕迹

在寻梭行程中,每经过一个地方,【梭娘】郑芬兰都第一时间扑向当地的农贸市场,寻找对她来说最珍贵的梭子,经常见她抱着一堆“破破烂烂”的梭子回来,脸上溢满了寻常人无法理解的喜悦与满足。

10天的寻梭之旅很快结束了,从眼前看,梭子是在来来往往地穿梭中,把不同颜色和质地的棉麻纺织成美丽实用的布料。往远处看,又何尝不是把传统民族手工艺术和现代都市需求进行梳理和联接?所以,郑芬兰在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一把梭子的传承,而是把我们先人数千年来传统织布工艺的智慧展现给我们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后人,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以动态的形式传承下去,让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合于当代生活之中。

后续:寻梭之旅结束后,郑芬兰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将傈僳族的麻纺织品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让大都市的人更多地了解并喜欢上他们的麻纺织品。5天后,她将傈僳族纺织品与瑜伽垫相结合,与设计师及瑜伽爱好者一同探讨傈僳族瑜伽垫的开发。瑜伽爱好者们已经决定预订一批傈僳族瑜伽垫,这也给郑芬兰的寻梭之旅增加了更多的肯定与信心。

相关阅读 云南 | 寻梭之旅
我要纠错编辑:嵇友菊 责任编辑:
  • 国内
  • 出境
  • 视频
  • 美食
  • 图片
  • 远方的家





860010-1128040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