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视界光影播客远方的家Video看中国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小满的含意是指此时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了。麦类的籽粒逐渐饱满,但尚未达到最饱满的时候。小满时节,江淮地区的平均气温一般都高于22℃,一派夏日景象。农事活动也即将进入大忙季节,夏收作物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秋收作物播种在即。
进入五月,迎来的第一个节气便是立夏,也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这句诗最能代表立夏时节的景色。立夏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确定,“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画上句号,气温攀升的速度加快。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到了,意味着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雨水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2月1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节气。此时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节意味着团聚、团圆,无论在哪里,这一天都要回家,与家人相聚共度团圆年。这一天,远航的亲人都平安归来;这一天,在外打拼的汉子都装满沉甸甸的行囊;这一天,远行的游子们都同心庆贺;这一天,洗征尘、庆团圆;这一天,喜围炉、品年味;红火喜乐又一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腊八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老百姓就会吃腊八粥等传统的食品来庆祝,人们会到比较有名的庙宇拜神,以驱邪避鬼,求家人一年的平安。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中国的春节年味儿,就是从“腊八”开始越来越浓了……
冬至过后就迎来小寒节气,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小寒期间常伴有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时间是每年公历12月7日或8日,也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每年在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进入霜降,也就意味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就要来临了。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以“寒”为名的。俗谚云:“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都意味着天气由秋凉向秋寒转变。
中秋节又称女儿节、团圆节、八月会等,时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此外,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秋季的开始;每年8月6~9日期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候迎来立秋。
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